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商家企业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情愿舍弃谋生“祖业” 只为换来一湾净水

    信息发布者:祝跃华
    2016-11-28 09:21:32   转载

    俗话说,“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”。二三十年来,祖居在潘家口水库的农民,凭借“水”的优势,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谋生之道——发展网箱养鱼。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了,网箱养殖也成为收入的第一来源。然而,随着库区养殖户不断增多,网箱数量迅猛增长,水库水质也急剧恶化。为倾力打造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,给天津、唐山两地输送水源,库区渔民们作出了选择——

      全面取缔网箱养鱼

      鱼出了,刘桂芙躲到一边儿抹起了眼泪。

      混在渔工中间的丈夫看到了这一幕,叹了口气,继续开始把鱼装进渔船。

      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宽城潘家口水库附近的村民们靠着水库“吃”了多年。

      上世纪7 0 年代,为解决天津、唐山两地供水问题,国家在宽城、迁西境内修建潘家口水库,最大库容29.3 亿立方米,水面面积70 平方公里,其中宽城境内水面近50 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71%。按水库设计,该库年可调节水资源19.5 亿立方米,其中年向天津供水10 亿立方米、向唐山供水9.5 亿立方米,30 年来累计供水约316 亿立方米,有效保障了两地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。

      由于库区生产资源十分有限,人均耕地只有0.12 亩,且大多数是山坡地,十分贫瘠,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。2003 年后,当地村民学习邻县经验,在潘家口水库宽阔水面大规模发展网箱养殖,村民生活水平因此迅速提升。

      然而,随着养鱼户逐年增多,库区水质不堪重负。依法取缔网箱养鱼,势在必行。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立足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,彻底消除潘家口网箱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,按照国家、省市相关要求,承德市启动潘家口网箱养鱼清理工作,对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进行彻底清除。根据《宽城满族自治县依法取缔潘家口水库宽城水域网箱养鱼工作方案》,各部门11 月1 日全部到位开展工作。

      政府补贴最大程度上减少渔民损失

      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来到二码头等待出鱼。

      11 月26 日,记者在潘家口水库走访了很多正在出鱼的渔民,他们嘴里谈论最多的就是政府补贴。

      按照《宽城满族自治县依法取缔潘家口水库宽城水域网箱养鱼工作方案》的要求,政府部门对在2017 年10 月20 日前完成自行出鱼的养鱼户给予清鱼补助和自销奖励,根据鱼的不同品种、斤秤和销售方式,每斤补助1 元/斤—2.5 元/斤不等,自销奖励每斤0.30 元/斤,并对在2017 年6 月10 日前完成自行出鱼的养鱼户,另行给予提前出鱼奖励0.20 元/斤,此外,所有养鱼户的养鱼所用的单钢管框架网箱、泡沫网箱、大绳、浮桶、浮球等所有设备也都予以补贴。

      一位渔民给记者算了一笔粗账,如果是养鱼大户,把所有的鱼类补贴和其他材料补贴都算在内,补贴资金可以达到百万元。

      “正因为有这样大力度的政府补贴政策,网箱清理工作比预想中要顺利得多。”说这话的,是宽城桲椤台镇白台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健民。一开始清库的时候,他也曾有过担心,因为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人来说,他明白,这些鱼在渔民眼里不仅仅是钱,还是自己的营生。有的人甚至悄悄跟他说,“也许会出大乱子!”可是,事实并非如此。截至11月25 日,库区566 户养鱼户已全部签订《依法取缔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协议》,共涉及4 个乡镇、19 个行政村,累计组织出鱼541万斤,完成网箱调查登记27332 箱,全面进入出鱼清网阶段。

      渔民将改变固有生活模式

      作为库区边的居民,刘桂芙一家依靠着潘家口水库这一汪清水,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渔民,已经17 个年头了。60 多个网箱,一年10 余万元的收入让刘桂芙一家十分满足。但是从此之后,情况将彻底改变。

      刘桂芙告诉记者,去年卖完鱼后,她家以每斤7 块钱的价格买了大量的草鱼苗,本来准备养个两三年再卖,可鱼因为缺氧死了不少,如今要全面清网,她现在只能将养了一年的小草鱼全部卖掉,饲料、打氧机、鱼苗、人力成本算下来,即使政府有补贴,但还是赔了10 多万。

      除了赔钱、心疼死掉的鱼之外,看着经营多年的网箱被一个个地清空、拆除,刘桂芙早已有了一种不舍的情结。“水库的水关系很多地区用水,为了水质,咱也不能自私,拆就拆了吧。”擦干眼泪,刘桂芙将正在清除的网箱里最后一网鱼装进船里,然后和工人约时间,计划着将剩下的三个网箱,一并清理干净。

      李健民身兼两个身份,一个是清网工作组的成员,一个是自己本身也是渔民。

      李健民家里有47 个网箱,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2005 年,他搭建了几个7 米×7米的网箱,每个成本不超过400 元,而如今11 年过去了,按照这次的补偿标准,每个这么大的网箱可以补偿600 多元。“渔民愿意主动拆除网箱,一方面是明白水库的利害关系,一方面也是因为政府补贴政策相对比较合理。”

      补偿归补偿,很多渔民也有自己的担忧。当地渔民少则几年,最多的养鱼时间达20 多年。养鱼不仅仅是金钱的来源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。虽然有了政府补贴,可是,他们今后怎么办?“习惯了每天到网箱转转、喂喂食,这里耕地很少,不养鱼了,一下子停下来,我们该干点啥?”61 岁的渔民张福全向记者坦言他的担忧。

      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来收购

      在潘家口水库的二码头,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周凤红。

      在二码头工作组的记录单子上,记者看到,截止到11 月25 日,通过这个码头销售出的鱼有424 万斤,而周凤红销售出去的就有100 多万斤。

      周凤红是宽城桲椤台镇西卜子村人。靠着水库吃水库。18 岁那年,他开始拎着篮子、坐着班车到县城和平泉卖水库的野生鱼。慢慢地,村里人开始网箱养鱼,他就开始租车给周边地区的经销商送鱼。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和客户后,他开始依靠电话联系全国各地鱼贩到宽城拉鱼,这些年,平均每年他都会销售出上千万斤鱼,种类包括白鲢、胖头、草鱼等等。

      今年水库全面取缔网箱养鱼,他不仅自己联系外地鱼贩来购买,还在一个涵盖了全国各地经销商的微信群里“喊话”,号召大家来水库买鱼,“今年收购的价格比往年要便宜,平均每斤相差了有一块左右。”周凤红粗略统计了一下,在今年这些收购商当中,有三分之二是每年都来的老客户,三分之一是被价格吸引的新客户。

      记者在二码头的停车场看到,这些买鱼的罐车来自唐山、石家庄、北京、天津、辽宁、甘肃、山东等地,有的是来一趟,有的则是往返多次。一位来自唐山乐亭的鱼贩每天都来拉鱼,有时候是一天一趟,有的时候一天两三趟。

      码头上,从唐山赶来的收购商小陈在等待了5 个多小时之后,他订的鱼终于开始出箱上秤了。今天,小陈带着司机,开着大型的运鱼车,准备收购3 万斤左右的鱼运到内蒙古出售。

      “原来就经常在这儿买鱼,现在渔民们正在根据政策大量出售,而且价格比其他地方便宜,所以,我们最近成了这儿的‘常客’,在这买了也有几十吨了。”小陈还告诉记者,现在潘家口水库宽城境内的鱼,根据种类和大小不同,价格均比之前便宜了几毛到两块不等,确实比较便宜。说话间,上万斤活蹦乱跳的白鲢鱼在吊车的帮助下,一箱箱地被装进小陈的鱼罐车里。

      满载整船鱼驶向码头,渔民心中五味杂陈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